打仗,打胜仗,大炮是必须的,必须要有多多的好大炮。
b96年,塔斯曼帝国亡国之年。b96年1月1日,工业重镇城市,异教徒城市维拉,一次极为经典的外援型叛乱。维拉丢了,这意味着帝国陆军所有的重型大口径机枪和弹药、自产100毫米加农炮以及炮弹,这些武器国内供应断绝。
b96年5月19日,塔斯曼帝国仅存的军工基地迪尔丢了,这意味着国产轻型野战火炮供应断绝,国产步枪轻机枪类枪械供应断绝。
b96年上半年,两个军工重镇都没了,国产火炮也就断供了。随着叛乱愈演愈烈,国内武器库存飞速消耗,步枪等最基本的轻武器也很快就要没有了。
塔斯曼帝国陆军是一支几百万员额规模的庞大正规军。百万人规模的正规军完全指望战场缴获军火来武装自己,这是绝对之绝对的天方夜谈。帝国必须要花钱从国外买枪买炮了,否则平叛中的帝国陆军部队就会沦为无武装的待宰羔羊。
危亡之际,尖峰时刻,“英雄”就会出现,好莱坞大片里英雄总是这时候出现,虽然现实情况这种事很少。这段历史中出现了多位“英雄”。帝国本族人与外族人不是同一个民族,也就谈不上什么民族英雄了,暂且从帝国本族人视角称之为英雄吧。这章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军火故事。
第一位“英雄”,国际军火贸易中间商,厄洛尔哈利。
b96年5月30日,塔斯曼帝国的老朋友,大军火商人厄洛尔哈利被帝国委以重任,担任塔斯曼帝国临时军用物资采购大臣职务,负责代理帝**国际军火采购业务。此人有个响当当的外号“无敌军火库哈利”,在正式任命之前,帝国已跟这位商人接洽过了,他表示乐于接受这一职务,愿意在这方面为帝国效劳,虽然这薪水在他看来少得可怜,可有哪位老板是指望工资过日子的。帝国信赖这位商人,因为他所属的哈利家族与帝国有着几十年的交情,军备竞赛初期为陆军购买的武器生产线就是哈利家族全力协助才成功引进的。在塔斯曼帝国高层眼里,哈利家族是军火贸易的顶级行家,“无敌军火库哈利”堪称行家中的行家。不过,为什么让一个开军火贸易公司的外国人全权负责办这等要事,可不只是因为这伙计够专业。b96年2月14日,萨克森-温莎帝国与多国达成了针对塔斯曼帝国的《落后国家军火禁运国际协定》。这意味着塔斯曼帝国国际正规渠道军火供应断绝。没办法,在国际市场购买军火只能通过可靠渠道绕开这一协定。厄洛尔哈利和他的家族就是这一渠道。
在客户们眼里,厄洛尔哈利也确实是个有手段负责任的人,他能轻易买到多数军火商根本买不到的货物,前提是客户开出的价码值得他这样做。通常客户只要把单子交给这位,几天内甚至几个小时后,他就会报出价格;如果客户觉得合适,那就立马成交,不再废话加价;如果客户还价,那不是不可以,但结果可能是无法成交,商人有自己的利润底线;只要“无敌军火库”说有现货,那就一定是真的有这货,还是给足了钱能提走的现货。凭借这些个性,厄洛尔哈利在国际军火界颇有口碑。厄洛尔哈利自己也一再夸口,“没有我买不到的军火,只有客户出不起的价钱”。但他没想到一向是左右逢源的“无敌军火库哈利”这一次真的碰壁了、触了霉头,中彩票般的遇上了军火贸易界千年都等不来一回的两头受气模式。
事情是这样的。b96年5月30日,紧跟着委任文书传真过来的是塔斯曼帝国陆军装备处采购清单,并不是想象中长长的一列,很短,超级短,只有短短几十个字,是些大中口径火炮和配用炮弹以及部分大中口径炮弹的引信。
“好吧,一次简单的交易。开始找渠道商询价吧。”
几个小时后,那几位能“通过某种关系”搞到这些货的渠道商都回复了询价。“军火库哈利”按业内通行加价率提价后把单子报给了塔斯曼帝国陆军装备处。只要买家回话同意,那交易就算是完成了一大半,到这一阶段还是很顺利的。这位商人乐观的预计5月31日就能收到货物预付款项。在他的记忆中,塔斯曼帝国这位家族老主顾一向是够土豪的,况且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客户应该绝不会在乎军火价格,买到炮就是买到命,他甚至坚定的认为爆赚狂赚一笔happyhour到了。
次日,“军火库”还没来得及回电,买家就电传了另一份合同,很雷人,数量和金额都是第一份订单的三倍多。就在昨天,帝**在前线美美的吃了场败仗,急需新兵补充,海量的军火也是必需的。哈利很激动,双手颤抖的捧着这两份订单,“天啊,这是真的吗?我发达了,我赚大发了。”
买家那里够好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