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这么盯着看了一会儿,忽地一抬眼瞥见自己房中那面铜镜——是一面中间呈长方形、只上下两头呈椭圆的镜子,他买的是一面贵的,故而不像那时在店里摆的其他镜子那样黄澄澄、油亮亮的只知道反光。他这一面不怎么反光,反倒还照得更清晰,只是所照的影像的最边缘那一圈线并不是“勾勒”得很清楚,像是虚着的。中心清楚,边缘虚幻,对于他一个照惯了玻璃面、水银涂背的镜子的人来说,这铜镜里照到的一切真地像是梦幻一样。
他这样,头一回认真站在这面镜子前,仔细朝自己端详了过去。见人物明晰得很,只是自己在这个镜中影像的最边缘一圈像是用虚线、虚影画上去的一样。这么看着竟觉得这镜子加上自己照在里面,非但不像一个活物,反倒像是一张黄皮纸上画了一副极生动的人物画似的。
他凑近了,看了看,觉得这模样还真是不错的,除了有些干瘦之外,五官眉眼好像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倒看着挺顺眼、挺周正的。
他朝着“自己”笑了笑,想着虽这副模样真不是他喜欢的自己该有的模样,可到底也还行吧,倒不如顺其自然,别总是端着一副打心底里不愿意接受这事实的抵触情绪了。
他所喜欢的自己的模样是曾有的“硬汉”那一型的,可能也没有那么“硬”,只是确实是不拘小节、男人味重的那一种,可光瞅着镜中这人都仿佛能预见到这人最终也只能长成一款“鲜肉”。
他只在心中祁盼若能在这世界长成鲜肉那一型的男人他就谢天谢地、知足了,千万不要长成祖辛那样的。鲜肉那一型除了白嫩了些、眉眼柔和了些,那起码还是男人,而祖辛那样的就不一样了,和女孩儿还有什么区别,像他那样的也只是身上那副器官长得和女孩儿的不同罢了。
正想着呢,就听他家狗在厨房那里汪了一声,想来是家里人回来了。一转身,果见祖辛和婆婆回来了,一问才知他们原是在山下宅子里。他们问三角麦可买着了,他答买着了,要等五日后送抵。因他其实先是与夏侯乙一起坐马车过来的,那二十大袋粮被另派了人看着用运货的马车运送过来,故而并不与他们同一天到。夏侯乙的事他没跟婆婆他们说。
婆婆问他钱可够花。他有意抹去了被劫一事不说,想着钱没都已没了,若再说被劫一事非但于事无补,反而招来他们平白担心一场,再加问东问西的。他只说钱够花的,那儿三角麦品质好,又便宜。婆婆他们一听便宜又好,自然心喜。
他问宅子里如何,他们说一切正常,他们在他不在的这些日子里都是去宅子里与大小工匠们一起吃饭的。大家都忙得过来,应付十间铺子的供货,虽只有宅中十人之力,可是因流水线化的生产分工,反倒使这些人力变得绰绰有余了起来。
范禹想着明日就要去宅子里看看,因他预计着大康酒楼那边想来不多时便要与自己说再要多供货的事情了,那么他就得多请人了。他得去宅中看看那里面的大小房间应如何划分排布。那宅子也不像是一个普通的四合院那样只有北面正房、东西厢房等加在一起通共最多十间的房间那么少,它里面还有倒座房与后罩房,加上正经该有的正房、东西厢,通共就是二十间房。里面空余的房间现在还有很多。
现雇来的那两个男人都住在临街的倒座房里的其中最靠近宅门的那一间里,他们被安排住在那里是因那里最近宅门,是最看护得住一个家宅的安全的。而那四个十五、六了的囝则一起住在后罩房里的其中一间,那后罩房在正北主房之后,临着后街静街,因那几个都十好几了,胆子大些,故而几个人住一间,里面打上通铺,也是不会害怕的。再有余下来那几个小的、才十岁的小囝因胆小,就聚在一间正北主房旁的耳房里,后面有后罩房罩着,前面有院子,前面两侧有东西厢,最前头还有倒座房朝北那样地看着,他们几个一聚、缩在中间,既不临前头大街,也不靠着后头静街,也就不害怕了。
现在那宅子里头用来生产加工的房间也只占去了三间,堆放食物原材、杂物等的房间也只了一间,再有一间做了灶间。还余十二间,看来里面就算再住进去二十多个工匠,也还是能余六、七间房间作加工用房的。
第二日他去看了一趟之后,回来就谋划着要去买人的事。与婆婆一说,婆婆就笑自己真是忽地一下变成了名下有几十来号人的大户了,说府衙里头管这类记录的官吏不知发生了什么,指不定还当她是忽然发了横财,开始过得极尽丰裕起来了呢。
说着,还是又把话转到了范禹的那件大事上头去了,提醒范禹要努力挣钱,将自己终身赎出来,日后这些人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签到他名下去了,且在金坞里也敢正经存起钱来了。
范禹应着婆婆的话,可他心里却也相当沉重,因到时他一个人的终身赎出来了,可名下挂进那么多号囝们,按照这里的人的做工习惯,只要他生意不倒,那些人该是一辈子都要跟着他的了,难不成到时就能眼睁睁看着他们七十岁时被赶上山去送死吗?
万一以后名下有几十号人、几百号人,难道看不得他们那样去死,就得一个一个将他们的终身赎出来吗?万一没有这个财力呢?这个社会有失公允,而他如今也不知能做些什么,只知现如今一己之力实在单薄。
他这样心事沉沉地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