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姑娘闻言再次对视着张大了嘴,对了个无声的嘴型“哇哦”,然后更加兴奋攥了攥拳头——少爷诶!!
方寺邵好像没听见似的面无表情的目视前方,随后司机问道:“直接就去皇宫吗?”
方寺邵点了点头,很快,车便停在了一个停车位上,方寺邵甩给了司机一盒烟,司机笑眯眯的挥手拜拜,众人纷纷下了车。
要进入皇宫,除了花5美元买门票外,还必须出示护照接受缅甸军人的检查。
莉莉和露西很快拿起相机取景,游人并不很多,里面依稀能看见几个和尚。作为缅甸最后一个王朝贡榜王朝的皇宫,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火毁,现在看见的都是在原址重建的。林子寒看了看这些翻修后的建筑几乎没有什么历史的底蕴,倒像是拍电视的电影城似的。
皇宫没有北京的故宫大,但里面的建筑也很多,有皇帝上朝召见群臣的大殿、居室、嫔妃居住的一大片后宫,金瓦红墙,都是缅式风格,体现了缅式建筑的特点。内有古代缅甸文化博物馆,展出当年宫廷的服装、用品和佛教艺术。现在皇宫里住有缅甸军队,供游人参观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两个小姑娘咔咔照相不亦乐乎,林子寒和方寺邵只是随便看看,当莉莉把镜头对准四少爷的时候,方寺邵不动声色的把镜头盖住微笑道:“别照我。”
两个女孩被这笑容迷的晕头转向,随后待她们回过神的时候四少爷和苏大哥早已下去了。
随后他们到达位于阿玛拉普拉古城的佛学院,全称叫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onaery),始建于一九一四年。历史不算太悠久,却是缅甸最大最著名的佛学院,各地来此学习的僧人不计其数。从七八岁到七八十岁的都有,既学佛,也学医,学外语,入学门槛很高,据说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北大清华。
缅甸信奉小乘佛教,每个男人一生至少要出家一次。每次出家时间短则几周几月,长则几年乃至终生。僧人们信守“过午不食”的古例,每天午后,除喝水外,不再吃任何食物。于是,午餐变得十分重要。
因为这一顿的重要程度,佛学院的午餐由虔诚的人们统一布施。
十点未到,学生们陆陆续续到达饭堂,红色的僧袍,黑色的陶钵,颜色不一的餐布,还有默默低垂的头,一如他们等候布施时的谦逊坚定。
慢慢的,学生的队伍越来越长,整齐的队伍没有任何声音,布施的钟声响过,队伍开始有序前进,赤着的双足沉稳而缓慢地向前移动,硬实的僧袍有节奏地晃动,井然有序的学生态度。
林子寒看着这些僧人有一种错觉,他想起来当兵时候吃饭前都要列队列然后才能进食堂吃饭,等待进去的时候还要唱军歌,和他们倒是有异曲同工的感觉。
特殊的文化,总是让平常的事物和生活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众人不了解这样的生活,所以对每一个细节都充满好奇,两个小姑娘最甚。
他们生活于此,在这样的文化和风俗中接受这一切,所以对每一个步骤都是按部就班。这样的差异会产生一种神秘的美感,而这种美感,是旅游者们探索这个半知不知世界时候的原始动力。
数以千计的僧人每天准时排队进入食堂就餐,场面非常壮观和奇特。无数游客叹为观止,口口相传,久而久之,“千僧饭”就成了曼德勒不容错过的一景。上午10点赶到时,现场各色人等已开始扎堆。
小和尚们身披红色袈裟,怀抱黑色饭钵,手臂上搭着一条叠得整整齐齐的方巾。僧人托钵依俗必打赤脚,低眉顺眼,目光只及眼前三尺,身体裹得严严实实,以示对施主布施的尊重与感恩。
方寺邵和林子寒都没有靠前,他们没有带相机,所以远观就够了,倒是那两个小姑娘,就差贴在人脸上照相了,更有不礼貌的人正对着人脸照相,这些小和尚完全一副无奈的表情,他们每天都要被当做参观对象,都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好奇的游客,想必这对他们也是一种修行吧。
随后众人在学院里继续参观。这里的房屋都不高大,多为一两层的木屋。食堂之上就是宿舍,林子寒看到有个小和尚和老和尚正拿着食物在喂几支从树上跑下来的松鼠。
众人没有在佛学院里吃饭,参观完佛学院后才到中午,离原计划傍晚看乌本桥日落还有段时间,众人的目光齐齐的看向方寺邵.
方寺邵决定找个地方吃饭,然后下午去曼德勒珠宝交易市场。
两个小姑娘自然没有异议,中午吃饭的时候司机把众人领到一个外观明显中南亚风格的,外面都是柚木横梁的中式餐厅。
老板是一个华侨,可以直接用汉语交流,有意思的是菜单居然没有标价,虽然老板说肯定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但是想必很多国人去了都会担心被宰望而却步吧,但是方寺邵等人会在乎这事么?
这一次包括司机在内一起进了餐厅,方寺邵礼貌的递给两个小姑娘菜单,莉莉和露西非常自觉的推让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