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观是青帮供养的一座道观,在城另一头的黑山之上,香火并不旺盛。
因为魏老太爷是道士出身,所以青帮才在黑山上供养了这座道观。但魏老爷一来帮务繁忙,二来在俗世久了,不免有了淡泊之心,因此很少来。
张义也没有来过。
山道崎岖,他走了很久,才找到了道观所在。
道观很小,很破旧。张义很难想象,习惯了奢华生活的老太爷,正在这样简陋的所在闭关。
他见到了师父、魏蛮子、曹大虎,但三人忙着追壁虎,都没时间理他。
只说:“一切,你看着办,都由你出面。告诉县太爷,就说老太爷正在闭关中,请他见谅。”
张义觉得更奇怪了,师父从来都以帮务为重,魏二爷一向喜欢多事,曹爷从来军务繁忙,他们是怎么了?怎么也像愚二一样开始追起了壁虎?难道,这壁虎上身上真有武功的秘籍吗?
但张义不敢多说,只好悻悻地下山。
既然当家的都不管事,信任地让自己抓主意,那要不要干脆就拿一把主意呢?
他想来想去,还是决定从魏大小姐开始,一个一个地去上门禀告,就是跑断腿,也绝不自拿主意。他又想,这样似乎也不是什么好办法,人多主意多,如果最终没有定论,事情办不好,最后,吃瘪的还是自己,毕竟太爷是交代自己拿主意的。
到底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万全的方法呢?
怀揣着忐忑与不安,张义来到了魏府。
一进门,管家魏福就迎了上来。
“张义,你去哪了,大小姐都找了你几个时辰啦!快、快。”
张义心里一惊。
“大小姐找我干什么?莫不是出了什么岔子?”
他三步并作两步。
穿过连廊,走进门厅,他看见屋里满满都是人。
大师伯、三师伯、大小姐、三小姐……,青帮有头有脸的人都在。
“张义,你小子不错。去哪了,找了你几个时辰。”
看着大师伯的笑脸,张义分辨不出,这话是表扬还是批评。
“张义,大家都在等你来商量,竹林那,难民安置的事……”
大小姐也是满脸带笑。
在黑水,青帮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过荣耀。
过去,青帮以打打杀杀出名。说起青帮,人们总是口中尊敬,心怀畏惧。虽然,地方上无论大小的官员,都要给青帮人一些薄面,但大张旗鼓地赞扬是从来没有的,因为在人们眼里,他们始终是江湖门派,上不了台面。但竹林茅舍改变了人们对青帮的看法。
“哎呀,张义啊,昨天啊,咱们黑水的张老夫子,见了我居然拱手为礼,说咱们青帮体恤生灵,造福黎民,值得尊敬。你知道,张老夫子在地方是非常有名望的,但从来都是看不起我们的,你们给我们青帮争脸了。”大师伯说。
“嗯,当初师父代师收徒,硬给我添了个小师叔,我心里那个憋闷。别说,还是师父会看人啊。就光凭这小师叔竹林茅舍这一招,就够我毛老三学的了。我听说,小师叔还悟出了绝世内功,又和师父上山闭关修为去了?”三师伯说。
“我早就说,我们青帮应该多做点行善积德的事。不过,张义,当初你们在竹林建茅舍的时候,我还真没瞧上,总觉得有点孩子气,盖几间破茅屋能管什么用。没想到,这茅草房也能感动整个黑水。”大小姐说。
大家七嘴八舌,总体是一个意思,二点意见。
一个意思,过去青帮打天下,只讲江湖道义,从不顾百姓死活。积了不少怨恨,落了不少骂名。如今,也是青帮该为地方,为乡亲做点事的时候了。有时候,仁义值千金。
两点意见,其一,在竹林建茅屋的大善之举,首功当然是魏老太爷领导有方;其次是小师叔心怀善念;再次是张义执行得力。其二,既然是善事,就不能只是李大锤一家来办,青帮兄弟都要出力。缺钱给钱,缺人给人,缺地给地,还是张义牵头落实。所得收益,投资方只收二成,其余捐出做善事。
张义的脑袋有点晕,因为今天青帮老大们的聚会不太像青帮。
在险恶的江湖中,青帮的人习惯了勾心斗角,习惯了心狠手辣,从来视慈悲为粪土,从来就不在乎他人的口舌。
可今天是怎么了?
张义想不明白。
但不管怎么说,既然青帮老大们有了一致,至少,现在,自己省去了很多麻烦。
于是,他让自己语气更加恭谨,态度更加谨慎。
“大师伯、三师伯、大小姐、三小姐,各位在座的老大和师兄弟,既然大家都在,张义正好有两件事想要禀告……”
张义说完,听见了一片沸腾。
“好好,是应该盖一点好一点的房子。既然县里、专区、省上,都有人来看,那不妨多盖点,而且宜早不宜迟,越早动工越好,越早完工越好……大家以为如何?”
大师伯的动议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同。
张义是在两天后,才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的。
原来,青帮在竹林建茅草房安置难民的事,经难民之口开始流传。传到了黑水名宿——人称张老夫子的张东雨耳里。这位老夫子便只身来到竹林一探究竟。
他看见施粥的竹棚,看见守序的难民,看见了人们劳作的热情,看见茅屋徐徐的炊烟。
秩序感染了他,祥和感动了他,他回到家里大笔一挥,写就了一篇《竹林茅舍》。文章很